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

[推特] 2024 年日本音樂市場分析


日本音樂市場規模的2024年資料已經到齊並完成更新。

可以清楚看出,數位的成長停滯,現場演出(Live)不僅補上了缺口,
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
另一方面,把現場演出的細部數據視覺化後可發現,公演場次略有下降。
以成長率來看,順序是「營收 > 入場人次 > 公演數(為負)」,顯示票價上漲與場館
大型化,正成為帶動營收的主要動力。

不論如何,由於預期未來公演數不太可能大幅增加,現場市場的營收成長驅動,
可能會從追求「量」轉向強化「質」。

屆時,如何讓「單場公演的滿意度與營收」最大化的機制,將顯得更為關鍵。

雖然常被說「演唱會本質上多半是虧損」,但即便如此,未來可能不僅是
單純拉高票價,而是透過提升體驗滿意度的「高端化/精品化」來推進。

例如:更高規格的製作;加大在影像、音響、特效等環節的投入;更具沉浸感的
空間設計……

以及:限定周邊、見面會、VIP套票等「票以外」的多元變現來源增加……

同時,也可預期一種新結構:能動員大型場館的「頂級藝人」,其收益機會
將進一步集中。

另外,若大型公演的數量持續增加,「熱門藝人行程撞期」也可能更常見。
如此一來,某個時間點上,將出現對「音樂愛好者的可支配時間與可支配所得」的
競奪,進而可能成為拖慢市場整體成長的因素。

(本月發生的 Summer Sonic、RISING SUN、Billie Eilish 等大型活動的檔期重疊,
或許就部分呈現了這種現象。)

我已計算並視覺化了現場市場中「營收」「入場人次」「公演數」的增減率。
公演數的「天花板感」相當明顯。
這條線或許反映了場館設施、物流、人力、檔期等「物理上有限的資源」所形成的極限值

另外,ぴあ綜研針對以活動「票券推計銷售額合計」為基礎的現場娛樂市場規模之
未來預測,做了小幅上修,我也已反映在此次的隨手視覺化當中。

其擴大趨勢的背景包括:「大型場館的新建與高稼動化、人氣藝人/內容的集客力
強化、票價上漲」。
但同時也指出:「雖然地方市場也在回升,但地區間差距仍在,仍可見到偏弱的區域。」

就目前而言,不論是「西洋音樂」藝人表現不佳,或是日本頂級藝人,
要把札幌巨蛋(Sapporo Dome)完全售罄也並非易事。

即便能透過空地或再開發來新建場館,票價不可能無限上調,而觀眾的可支配時間
亦有限,因此,演出周邊等「現場物販」的重要性,很可能會持續上升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