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

[轉錄] 麻醉史

https://www.ptt.cc/bbs/Gossiping/M.1477219110.A.198.html

 作者  jfsu (水精靈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看板  Gossiping
 標題  Re: [問卦] 乙醚把人迷昏真的很快嗎?
 時間  Sun Oct 23 18:38:22 2016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※ 引述《ttn851227 (beyond218)》之銘言:
: 看電影,小說動漫等
: 要把人迷暈就是用手帕沾乙醚 摀住別人2,3秒就暈了
: 請問效果真的那麼好嗎?
: 誰能告訴我確切答案 我有一點趕

既然底下推文有人提到氯仿,我們就簡單地談談麻醉史。

〈醫龍〉系列中,麻醉師荒瀨門次一眼就能精確測出某個人的體重,7秒就能使病人
麻醉入睡;摳男的麻醉針也不遑多讓...這些使人進入昏睡狀態的麻醉藥,從真正能
安全地在臨床應用可是最近一百年的事。

1591年,一位剛產下雙胞胎的新手媽媽被教會的人從家中拖走,接著被推入一處土坑
活埋!這一切只因為她要求醫生幫她在生產時止痛。當時的教會認為生產的疼痛是
上帝給予的懲罰,給予產婦止痛是違背上帝的旨意。

在醫學史上,華佗是公認第一位使用麻醉藥(麻沸散)來進行外科手術的醫師。
同時期(西元150~200年),希臘的醫生使用一種麻醉草藥幫助病人止痛並使其入睡。
他是第一個使用麻醉(anesthesia)這個術語的人。

不過,這些偏方並沒有流傳開來,幾個世紀之後,回教的醫生又開始用各種藥草來
止痛。老實說,這些草藥的止痛功效是被打上問號,可疑度有一個曾志偉那麼高,
加上有時會造成病人死亡,根本就是殺人800、自損1000的地圖砲兵器。

你會問,那疼痛怎麼辦?忍啊!忍無可忍就繼續再忍,那個年代可沒有安心亞能
幫你呼呼。

想像你正呆在18世紀末的一家醫院內,準備接受外科手術。你發現自己正被推入這家
附有外科手術病房(通常在最高層樓,由於沒有電,只能用自然光來照明)的醫院。
在關起重重的門之後(避免你的哀嚎傳出去),好幾位麻繩理工畢業的護理人員正對你
笑,一直笑~~一直笑~~笑到你心裡發寒,接著你被五花大綁,如同龜甲縛的雪芙....。

由於缺乏麻醉止痛,當時最優秀的外科醫生是比誰的下刀速度快,據說拿破崙的御醫
可以在一分鐘之內切下任何部位(我還是覺得比古清十郎的九頭龍閃比較厲害。)

乙醚的發現無異是麻醉史上最重要的第一步。它來自於13世紀一位煉金術士的配方,
但這玩意直到17世紀初才被一位醫生拿來止痛。剛被切掉某個器官的你躺在病床上
氣急敗壞地問,既然在17世紀就有能夠止痛的乙醚,為什麼手術時不讓我用?
答案很簡單啊,因為那位醫生是內科的,所以並沒有用在外科手術。
(忘記的人請回顧一下開頭,我再說一次,乙醚作為外科手術止痛劑是在19世紀中期
的事。)

麻醉的另一個重大的進展則是被稱為「笑氣」的氧化亞氮(Nitrous Oxide, N2O),
在1772年由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利發現。1800年,經由戴維(Humphrey Davy, 他是
電學大師法拉第的恩師)研究發現(其實是他親自吸入後的心得),笑氣能來舒緩牙痛。

ps.但要等到30年後,外科手術使用笑氣作為麻醉劑的想法才得以實現,當時有兩種醫生
最感興趣,一種是牙醫(需要少劑量的局部麻醉),一種就是外科醫生(需要深度、
全身麻醉)。


之後「笑氣」的研究轉往美國。美國的化學家開始製造這兩種氣體,甚至不時地舉辦
乙醚狂歡會」與「笑氣派對」,號稱吸了之後,恐怖感↓ エロ感↑
連大腦都在顫抖抖抖抖抖。

1824年,一位參加過「乙醚狂歡會」的學生向他的牙醫波普(Eljia Pope)建議拔牙時,
可用乙醚來消除疼痛。於是,這位牙醫便把乙醚用在一位女病人身上。結果,
第一位無痛拔牙的人就此誕生。

1842年3月30日,美國醫生朗(Crawford W. Long)在毛巾上倒入一些乙醚讓病人吸入,
成功地為他切除脖子上的囊腫。(他亦是第一位進行無痛分娩的醫生,一直到63歲那年,
他都從事手術與麻醉的工作。這位仁醫猝死於一場接生的工作。在他倒下時,還不忘
要求護理人員:『先照顧母親與嬰孩』。)

由於他在發現乙醚麻醉效果的7年後才公佈這項驚人之舉,期間,有三位醫生彼此
爭論著自己才是手術麻醉劑的發明者。這場被稱為「乙醚論戰」的爭論,一直持續了
16年之久,連在南北戰爭期間也都沒有停止過,不僅上K島毀謗對方,連喚戰神必備
文字:代PO、勿戰、科科 (理性、優質、勿噓),外加否認、跳針、裝死3階段回應劇本
全都用上,吉來吉去,真可謂驚天地而泣鬼神。(八卦的部份就留在之後吧)

乙醚好用歸好用,但也引發了不少副作用,醫界決定開始尋找更好的麻醉劑。
此時,氯仿(chloroform,三氯甲烷)出現了。
ps. 1831年,美國化學家戈斯里 (Samuel Guthrie)製造出氯仿,他的小女兒因
誤食而昏迷不醒了好幾個小時。

一位醫生在他的朋友推薦下(轉述戈斯里家中發生的事),使用了氯仿作為麻醉劑。
1843年,他成功地替維多利亞女王接生,女王並沒有感到任何生產的疼痛。這個舉動
額外地產生一個另人意想不到的結果,那些反對產婦使用麻醉劑的教會人士從此
閉上了嘴巴
。氯仿很快地成為新的麻醉劑,但是它對肝臟的傷害不小,死亡率甚至
比乙醚還高5倍!

新的麻醉劑在1917年才逐漸被找了出來,首先是三氯乙烯(Trilene),接著是乙烯
(ethylene)、乙烯醚(Diviyl ether) 與環丙烷(cyclopropane)。

讀化學的鄉民或許注意到一件事,這些化學麻醉劑都是可燃的。由於當時的醫生使用
電燒的方式進行外科手術時,一不小心就會引起火災,危及病人與醫生的生命。
這個問題一直到1956年,溴氯三氟乙烷(halothane)的出現才得以解決。

之後,還有其他更安全的麻醉劑被開發出來,廣泛在臨床上使用。

至於用在局部麻醉的麻醉劑,又是另一個故事,古柯鹼(cocaine)功不可沒啊...。

以上

reference
1.wiki pedia
2.世界麻醉簡史 - 台灣麻醉醫學會
3. read01.com -麻醉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